咨询电话

18151100703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全自动数控穿孔机常见使用误区,请规避!

全自动数控穿孔机常见使用误区,请规避!

更新时间:2025-10-18      点击次数:43
  在精密零配件加工、汽车模具制造等行业,全自动数控穿孔机凭借“程序控制、精准定位”的优势,大幅提升了微小孔(直径0.1-3.0mm)、深径比(可达1:100以上)的加工效率。但许多用户因操作习惯不当,陷入常见误区,不仅影响加工质量,还可能损坏设备。以下这些“坑”,一定要避开!
 
  误区一:忽视工件装夹的“稳定性”。部分操作者认为“只要工件不掉下来就行”,随意用普通夹具固定(如铁皮夹),或装夹后未校准水平度(偏差超过0.1mm)。实际上,加工时电极需以每分钟数百次的频率高频放电,若工件轻微晃动,会导致孔位偏移(误差可达0.2mm以上)或孔壁粗糙(Ra值增大)。正确做法:使用专用磁性吸盘或液压夹具,装夹后用百分表检测平面度(误差≤0.05mm),确保电极与工件的垂直度。

 


 
  误区二:盲目追求“高参数=高效率”。很多新手拿到工件后,直接将脉冲电源的峰值电流调到较大(如30A),认为“电流越大,穿孔越快”。但过高的电流会导致电极过度损耗(钼丝损耗率从正常的0.01mm/孔升至0.1mm/孔),甚至烧穿工件(表面出现熔融痕迹);若进给速度设置过快(超过电极允许的蚀除速度),还会造成“二次放电”(同一位置重复放电),使孔壁出现台阶状缺陷。正确操作:根据工件材料(如不锈钢、铜合金)调整参数——加工不锈钢时,峰值电流通常控制在5-10A,进给速度匹配电极的实时蚀除反馈。
 
  误区三:工作液的“将就使用”。有人为节省成本,用普通自来水代替专用工作液(如去离子水或乳化液),或长期不更换工作液(导致杂质堆积)。自来水中含有大量矿物质,放电时会产生水垢附着在电极和工件表面,影响排屑效果;变质的旧液则绝缘性能下降(击穿电压降低),容易引发拉弧(电极与工件间产生持续电弧,烧伤加工区域)。规范要求:加工硬质材料时需使用电阻率≥10^6Ω·cm的去离子水,每8小时过滤一次杂质,每24小时更换新液(若加工量过大则缩短周期)。
 
  误区四:忽略电极安装的“精准度”。电极(如铜管、钼丝)安装时,若未校准中心位置(偏差超过0.03mm),或固定不牢固(加工中电极松动偏移),会导致孔径不一致(入口大、出口小)或斜孔(与设计角度偏差超过1°)。特别是细长电极(长度/直径>10:1),若未做防抖动处理(如加装导向器),更容易在放电过程中弯曲变形。
 
  误区五:缺乏日常维护的“长期意识”。部分用户认为“设备没坏就不用管”,长期不清理导轨上的金属碎屑(导致运动精度下降)、不检查伺服电机的润滑状态(丝杆磨损加速)、不校准数控系统的坐标原点(加工位置累积误差越来越大)。事实上,定期维护(如每周清理导轨、每月润滑丝杆、每季度校准系统)能使设备精度保持10年以上。
 
  规避这些常见误区,本质上是尊重设备的运行逻辑。只有按规范操作、按材料调整参数、按周期维护,才能让全自动数控穿孔机稳定输出高质量孔加工,真正成为生产效率的“加速器”。
扫码关注

传真:86-0512-62888265

邮箱:sujidian2018@126.com

地址: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宝带西路4889号

版权所有©2025 苏州苏极电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    备案号:苏ICP备19028097号-2    sitemap.xml    管理登陆    技术支持:机床商务网